从时间的角度上来看,只要是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建筑,都可以称之为“旧建筑”。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结构、空间形态、空间内容、建筑以及建筑所支撑和依赖的生活形态均在发生着改变,特别是在老城区的改造中,一味地推倒重建并不能兼顾所有的方面,除了浪费既有资源,也是对城市记忆不可逆地破坏。
结合先进技术对旧建筑进行开发再利用,使之符合当下使用需求。落成的“新“建筑保留的历史价值、场所记忆、承载的情感共鸣,以及焕发出的新光彩,宛如酒瓶新酒,一切努力只为它们可以留存的再长久些,常看常新。
建筑制造空间,空间承载情感,历史与当下并存,这便是建筑改造的意义了。
故乡守望者:钻采厂影剧院改造
四川什邡回澜镇的这个电影院,就是一座精神意义上的灯塔,虽然历经岁月洗礼,但始终在风雨中屹立不倒,散发着温暖的灯光,等你回家。
当我们打着手电筒进到5.12地震后已尘封9年的影剧院中,一束光从屋顶上洒下来,透过扬尘的缝隙和缠结的蛛网落在一排排的座椅上,整个场景是一种很苍凉的感觉;我们想做的是在一个近乎废墟一样的容器里,注入一些新的、激发性的活力元素,使之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
为了保持影剧院墙体的原有肌理和记忆留存,改造方案将屋顶与砖墙体分离。沿建筑横纵墙选取关键的支撑点,在墙体内外向下开挖6米左右到持力层后,灌注混凝土形成“人工挖孔灌注桩”,并在两端搭接工字型钢桥,桥上立钢柱承托原有的屋架的重量,原来的承重墙体就转换成了维护系统,从而把一个不满足抗震要求的建筑变成了符合当下建筑抗震规范要求的建筑。
▼改造前现状图
▼社区活动中心正面入口
在社区中心的正面入口,打造了五个贯通的楔形钢筒,作为慧剑社区以及曾经的钻采厂的历史展示空间;在原本的十五个方形窗洞外加装了十五面彩色像素墙,作为社区宣传公告发布的新窗口。
在观众厅内部集中布置了新加建的体量,16根钢柱的结构基础脱离原有墙体4m以上,形成4组桶形核体;各层外挑平台呈退台方式错落布置,主要功能以社区活动室、书画摄影展厅、多功能排练厅、天空图书馆为主,并形成多个层次的楼座区域,通过虚透界面的折叠门实现封闭室内空间和开敞观演空间的切换。
▼室内加建示意
▼圆形旋转开闭舞台
并置的历史:贝休恩国家戏剧中心
自1992年起,由Agathe Alexis和Alain Barsacq掌管的这座剧院几度更名,先是被叫做“北加莱国家剧院”,之后改为“北国剧院”,最后更名为“贝休恩剧院”。剧院处在区域中心的街角,外形十分引人注目。
自1980年代起,文化成为北加莱区的首要发展对象。贝休恩剧院的出现正式体现了当地执政政府的这一政治意愿。剧院的地理位置优越,艺术气息浓郁,在那里建筑可以尽情地展示自我的形象,并将其营造的气质和氛围传递给观众,成为所在地区最有吸引力的所在,同时也是城市最具象征意义的文化设施。
▼站在街角看建筑
2009年,街角的房屋被拆除,贝休恩剧院扩建及原有部分的翻新随即开始。MANUELLE GAUTRAND ARCHITECTURE再次赢得该项目的竞赛,得以利用这一机会来完善和提升剧院的功能,并通过新增的排练室,吸引更多的艺术家前来。
▼原有建筑
无论是城市还是贝休恩剧院,都对此次扩建工程期待已久。15年后,这座剧院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它将以全新的设施和姿态迎接新一代艺术家。对建筑师来说,能够在工程交付的十五年后再次对其进行改造是非常难得的。这座剧院见证了建筑师的成长,见证了使用者适应它的历程,也见证了城市在其影响之下如何变迁。
在20年后对这座大体量的、紫红色建筑进行扩建,绝非一件容易的事。建筑师并不想要使用同样的风格,而是倾向于塑造两种不同时代的对比。最终,这座剧院呈现出了比自身历史更悠长的印记:1930年代的电影院立面同1994年的剧院以及新扩建的部分并置在一起。
▼新老建筑的交汇处的立面细部
▼并置的新老建筑